我们知道,学习音乐对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意志力大有裨益,同时对培养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社会责任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大力提倡这种美育培养教育手段,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大多数学习乐器的儿童是在众多的压力之下,同时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学习过程度过的。那么,为什么听起来美妙无比的音乐,学起来却痛苦不堪?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丁丁租琴认为,原因主要包括儿童自身心理因素的原因,教学体制的问题,学习方法的问题,家庭原因和社会因素。
目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西方音乐的教学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内涵体现得不多。由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的研究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西方文化的研究,没有把音乐与文化进行一体化的研究,因而产生了理性与感性隔离的现象。这样就会片面地强调了“音”本体的因素,过多地强调了技能的训练,缺少“乐”本体的渗透。这种教学体系的长期运用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重于技术的训练,而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会使友产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断反复又会给人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倦感,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中度过的,这种教学体制的模式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们自己的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是同样的教学模式。
儿童天真活泼,同时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机械的反复、长时问的注意、劳累疲倦,都使儿童难以承受: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多数的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其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沿袭了师范院校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重蹈覆辙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在已往学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强调与注重的是学生共性发展,而忽视了个性的存在以及个性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所应有的重要作用(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首先,过争强调技术的训练,将“音”与“乐”的关系隔离开来讲,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少研究,不去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往往布置一些高于自己实际演奏能力的作品儿童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常常表现得力不从心、没有信心,在家长与老师盲目催促下,苦苦煎熬、度日如年因此,由于儿童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所带来的技术上厌倦心理,会转嫁到对音乐的态度本身,这就说明:音乐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错误的学习过程之中第三,教学的过程中条理不清楚,层次不分明: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阶段性目标,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出现的通病每一个阶段,一定要明确解决某一个问题,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一次成就感,这样有利于疏导儿童负重心理,并对此产生兴趣:学习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地解放技术,并为倾诉人类的清感提供表达的有效手段与正确方式,将美好的感知传达给人们。如果,学习技能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是把它变成了枷锁,那么,音乐将失去它的全部意义。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与花费的精力逐年加大,教育备受关注已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进步现象。孩子要全面发展、有所作为、出人头地,甚至于光宗耀祖。已成为每个家庭忙碌的头等大事。由于这种心情过于迫切,多数家长在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心理和中国老百姓特有的从众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家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这就要准确地分析孩子的客观条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个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实际上是充当督练、陪练角色。所以家长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监督,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社会怎么看待音乐?是作为净化人类的精神食粮,还是作为一些人谋生的工具。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一些现象在误导我们,如对音乐价值观的曲解,认为学习音乐就是为了成名成家,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挣钱(像一些出天价的歌星、一些只顾挣钱而毫无职业道德的专业教师)。我们并不反对挣钱,但关键是最终目的不能是仅仅为了挣钱而挣钱,为了生存而生存、我们应该看到音乐的自身存在价值及深刻含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从音乐专业高考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考生的数量在逐年上升,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音乐家吗?因此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音乐教育,给学习音乐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音乐的社会功能与美育功能,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一个健康发展。
请在下面输入框中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输入完成后点击发送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