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戈莱里奇先生的态度,让我知道保持自我才是人间最艰困的挑战。
许多人提起伊沃·波戈莱里奇(Ivo Pogorelich),都是又爱又恨。
对一般人而言,他是特立独行的钢琴奇才,说话也常引人争论,常常真实到苛薄。对于曾和他工作或共事的人而言,他虽然总是礼貌而有魅力,但多如繁星的要求和层出不穷的想法仍然让人吃惊。对于仅在舞台或录音中认识他的爱乐者而言,波戈莱里奇总有与众不同的观点。那观点强烈且独特,逼得听众不得不注意。即使不同意,甚至不喜欢,那千变万化的音色与无所不能的技巧,又让人不得不承认他在钢琴演奏上的伟大造诣。
关于波戈莱里奇的种种争议,我无法一一讨论。毕竟,我看的也可能只是表面。但就算我对他的了解再浅,我都可以说,波戈莱里奇是一位极度谦逊内敛的艺术家——当他面对音乐的时候。
波戈莱里奇对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所受的不凡教育,让他在音乐里看到极深极高的境界与想法,更要全力以赴以达到音乐的要求。但这谈何容易?于是,他用时间和纪律来换。他比常人天分更高,却也更努力,一首曲子非练上五年十年,否则不会上台演奏。
私下的波戈莱里奇心地非常善良,对朋友也很慷慨。有次他来台湾演出,又带了礼物给我。我实在觉得不好意思,但推辞似乎也不礼貌,最后索性大胆说:“如果你真要送我礼物,就借我看你的乐谱吧!我想我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而这比什么礼物都好。”
没想到,他还真的愿意出借,并告诉我他的注记方式。那是我见过最复杂精密的笔记:谱面满是各色线条与注记不说,作曲家各种隐藏声线和构思全都被他不客气地找出来。他的指法乍看之下很是奇怪,但若真照那方法练习,却会发现竟有绝佳效果,简直像是武术秘籍。
写下这些注记的人,的确就是功夫大师。有次听他练琴,发现他练习极慢,施力宛如气功。“你想听哪个手指?”好不容易练到一段落,休息时他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我那时完全不知道他在问什么,傻傻说:“您弹得每个音都很清楚,每个手指都听得到。”
“不。我是问你想听哪个手指?”
“这样呀,那就右手第四指好了。”
本来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就开始弹起萧邦练习曲,而且只有右手第四指是强音,其他九指全是弱音!
“你还要听那个手指?”只见钢琴家像个孩子,带着淡淡得意地笑了笑。
波戈莱里奇尊敬的人不少,李小龙也是其中之一,我想他真的从这位名家身上,看出钢琴演奏与中国武学的互通之理。论及诠释,他的出发点也绝对真心。有次他要我把收藏的巴尔托克《为双钢琴和打击乐器的奏鸣曲》所有版本全部带来讨论,于是我们隔天还真的一起听了这些录音——唉,能被他说到好话的演奏实在屈指可数,但他批评最多的其实还是音乐:“不不不,这段不应该这样弹。这样音乐根本就没搞懂。”“错了!错了!句子读错了!虽然乐谱没写,但那一句要断开呀!”“唉!重音呢?重音呢?这是民俗音乐素材,那个句子第二拍要有一个重音呀!”
听着听着,我逐渐了解波戈莱里奇对这部作品的解释,也惊讶他对每一细节的熟悉。“我研究这部作品快三十年了,从当年拿到谱时就爱上了,一直爱到现在。”但也因为他是那么严格地批评,让我开始焦虑他终会发现,那些录音之中,其实也有作曲家本人和他妻子的演奏。波戈莱里奇话说得斩钉截铁,万一巴尔托克夫妇弹得和他所言全然不同,那岂不是非常尴尬吗?
纸包不住火,他终究还是发现了,而且兴奋地要马上放来听。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自己的紧张,但和这紧张一样记忆犹新的,是随着音乐播放而出后的惊讶:那些波戈莱里奇口中“该分开的句子”与“该加的重音”,居然就在这个版本里一一出现。虽然他若真的演奏这部作品,我可以想象那演奏一定和巴尔托克夫妇的版本差异甚大。
认识波戈莱里奇快十年了。和他谈话,对我而言永远是珍贵的学习。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也让我知道保持自我,才是人间最艰困的挑战。
请在下面输入框中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输入完成后点击发送按钮。